浅谈“智慧教辅”产品的设计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3-11-07 作者:翰林智慧教育
近年来,教育出版与信息技术结合,涌现出了大量数字教辅产品,发展势头迅猛。但分析实际运营情况可知,目前数字教辅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数字教辅出版的现状及问题 数字教辅产品有多种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书网结合、电子书包、资源库、作业平台、在线课程等。 这五类数字教辅,除了在线课程依托品牌培训机构强大的线下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之外,其余几类都面临着困扰甚至困境。 最为常见的书网结合形式,因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负担重,纸质教辅通常作为课后作业使用,学生完成作业已属不易,无心留意出版方提供的各类延伸服务,造成二维码扫描率低下;这些精心制作的资源不仅不能创造收益,就连免费提供带动纸质图书销售的期望都达不到。 电子书包技术不够成熟,成本高昂,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与之不匹配,对学生的书写能力、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有负面影响,教育成效尚存在争议。各类资源库虽然储备海量内容,但精品素材不足,分类、提炼功能不够完善;制作方投入成本巨大,表面看用户众多,实际利润转化率低,盈利模式不明朗。 自带习题的作业平台,因为教学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千差万别,作业的匹配程度严重不够,经常出现题目选择不科学、编排不合理等情况,导致使用效果不佳,用户黏度差,付费率低。 就连发展迅猛的在线课程,其与线下产品内容基本同质,主要吸引在时间、空间上与线下课程矛盾的用户,谈不上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 二、“智慧教辅”概念定义和产品设计 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由此产生了“智慧教育”概念。 “智慧教育”改变了教学过程的必需品——教辅的内涵和外延。针对“智慧教育”,教辅不应当只是再现教学内容,梳理重难点知识,提供习题巩固所学,而应是结构化的、立体的资源集合,并拥有交互功能,能与使用者进行良好互动,做到按需输出、智能应用,这便是“智慧教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款产品如果能得到教师的认可,那么学生和家长的使用是水到渠成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两大痛点:一是因学生人数多,教学负担重,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只有大概印象和粗略了解,深入不到具体知识点,无法对学生做出准确评估。 二是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学习方案自然不同。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指定单独的练习内容和学习资料。 “智慧教辅”产品通过使用平台搜集学生作业及考试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准确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而了解其认知水平、自身素质,并可根据评价结果准确推送资源。如此,既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提升教学质量,又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智慧教辅”产品从设计层面可分为三部分,由下而上分别为“基础资源”“平台技术”“应用功能”。 其中“基础资源”包含了纸质教辅(由电子媒介将书面答案转换为图片信息)和数字题库; “平台技术”中的图像识别负责将图片信息汇总为结构化数据,数据分析负责归纳结构化数据,得出相关报告,特征标识负责对数字题库及纸质教辅中内容进行多维度打标,以便归类; “应用功能”面向教师和家长提供智能化批阅、统计报表、个性化错题集推送等服务。 对于传统教辅商来说,他们拥有众多设计精良、质量过硬的自有版权纸质教辅,在题库建设方面也颇有成效。 基于上述“智慧教辅”设计思路,我们可以依托其纸质教辅庞大的读者群,开发系统收集、分析用户数据,及时向教师及学生反馈,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将练习、评价和教学管理进行一体化设计。 配套纸质教辅,我们开发了教辅数字化管理系统。其功能之一是自动阅卷分析。在不改变学生的作答习惯和教师的批阅习惯的基础上,学生上交教辅作业后,直接将作业放入扫描仪,系统便可自动批改客观题及计算总得分。 在系统内可生成各类分析报告供教师查看,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估和辅导,也便于学校管理层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平台内还设有题库,内含大量优质资源,教师可以直接为学生生成个性化错题集,让学生举一反三,牢固掌握知识。 三、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智慧教辅”产品上线后便受到关注和好评。研究团队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对该产品实施过程进行了思考,以期能对“智慧教辅”良性发展有所启迪。 1. 依托优势合作共赢 传统教辅商的优势在于拥有已形成良好口碑的纸质教辅及其忠实用户,编辑学科功底佳,有教育理论支撑,了解一线教学实际。但由于经营模式、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传统出版社大都为内容提供商,缺乏将非结构化素材转换为结构化知识从而进行运营的能力。 传统教辅商可考虑根据自身对教学发展方向的把握、对教学实际的研究,寻求与技术商和渠道商的合作,将拥有的优质资源进行拼接、集成、改造,打造适应“智慧教育”需求的“智慧教辅”产品,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2. 引导用户差异竞争 数字教辅的发展已有数年,带有统计分析功能的设备并不鲜见,教师们大都已习惯使用。“智慧教辅”产品的实施初期也遇到阻力。但同类产品,要么有平台无资源,内容需教师手动输入;要么有资源无平台,资源海量但不精准,也缺乏必要的分析。 有平台有资源的“智慧教辅”就与其形成明显差异,它将习题系统、评价系统、管理系统三合为一,为教师提供了智慧教学环境。因此,需要强调上述设计在教学中的价值,拿出让人信服的实例、数据,配合一系列讲座,扭转教师的固有观念,激发他们使用“智慧教辅”的动力。 教育信息化对数字教辅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教辅不仅是运用技术,为纸质教辅提供补充资源;也不仅是提供海量素材,让用户自由选择; 数字教辅应当融合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智慧”导引,探索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的途径。“智慧教辅”任重而道远,期待业界的共同努力。
填写您的手机号,我们会与您联系
立即咨询浅谈“智慧教辅”产品的设计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3-11-07 作者:翰林智慧教育
近年来,教育出版与信息技术结合,涌现出了大量数字教辅产品,发展势头迅猛。但分析实际运营情况可知,目前数字教辅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数字教辅出版的现状及问题 数字教辅产品有多种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书网结合、电子书包、资源库、作业平台、在线课程等。 这五类数字教辅,除了在线课程依托品牌培训机构强大的线下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之外,其余几类都面临着困扰甚至困境。 最为常见的书网结合形式,因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负担重,纸质教辅通常作为课后作业使用,学生完成作业已属不易,无心留意出版方提供的各类延伸服务,造成二维码扫描率低下;这些精心制作的资源不仅不能创造收益,就连免费提供带动纸质图书销售的期望都达不到。 电子书包技术不够成熟,成本高昂,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与之不匹配,对学生的书写能力、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有负面影响,教育成效尚存在争议。各类资源库虽然储备海量内容,但精品素材不足,分类、提炼功能不够完善;制作方投入成本巨大,表面看用户众多,实际利润转化率低,盈利模式不明朗。 自带习题的作业平台,因为教学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千差万别,作业的匹配程度严重不够,经常出现题目选择不科学、编排不合理等情况,导致使用效果不佳,用户黏度差,付费率低。 就连发展迅猛的在线课程,其与线下产品内容基本同质,主要吸引在时间、空间上与线下课程矛盾的用户,谈不上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 二、“智慧教辅”概念定义和产品设计 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由此产生了“智慧教育”概念。 “智慧教育”改变了教学过程的必需品——教辅的内涵和外延。针对“智慧教育”,教辅不应当只是再现教学内容,梳理重难点知识,提供习题巩固所学,而应是结构化的、立体的资源集合,并拥有交互功能,能与使用者进行良好互动,做到按需输出、智能应用,这便是“智慧教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款产品如果能得到教师的认可,那么学生和家长的使用是水到渠成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两大痛点:一是因学生人数多,教学负担重,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只有大概印象和粗略了解,深入不到具体知识点,无法对学生做出准确评估。 二是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学习方案自然不同。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指定单独的练习内容和学习资料。 “智慧教辅”产品通过使用平台搜集学生作业及考试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准确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而了解其认知水平、自身素质,并可根据评价结果准确推送资源。如此,既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提升教学质量,又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智慧教辅”产品从设计层面可分为三部分,由下而上分别为“基础资源”“平台技术”“应用功能”。 其中“基础资源”包含了纸质教辅(由电子媒介将书面答案转换为图片信息)和数字题库; “平台技术”中的图像识别负责将图片信息汇总为结构化数据,数据分析负责归纳结构化数据,得出相关报告,特征标识负责对数字题库及纸质教辅中内容进行多维度打标,以便归类; “应用功能”面向教师和家长提供智能化批阅、统计报表、个性化错题集推送等服务。 对于传统教辅商来说,他们拥有众多设计精良、质量过硬的自有版权纸质教辅,在题库建设方面也颇有成效。 基于上述“智慧教辅”设计思路,我们可以依托其纸质教辅庞大的读者群,开发系统收集、分析用户数据,及时向教师及学生反馈,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将练习、评价和教学管理进行一体化设计。 配套纸质教辅,我们开发了教辅数字化管理系统。其功能之一是自动阅卷分析。在不改变学生的作答习惯和教师的批阅习惯的基础上,学生上交教辅作业后,直接将作业放入扫描仪,系统便可自动批改客观题及计算总得分。 在系统内可生成各类分析报告供教师查看,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估和辅导,也便于学校管理层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平台内还设有题库,内含大量优质资源,教师可以直接为学生生成个性化错题集,让学生举一反三,牢固掌握知识。 三、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智慧教辅”产品上线后便受到关注和好评。研究团队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对该产品实施过程进行了思考,以期能对“智慧教辅”良性发展有所启迪。 1. 依托优势合作共赢 传统教辅商的优势在于拥有已形成良好口碑的纸质教辅及其忠实用户,编辑学科功底佳,有教育理论支撑,了解一线教学实际。但由于经营模式、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传统出版社大都为内容提供商,缺乏将非结构化素材转换为结构化知识从而进行运营的能力。 传统教辅商可考虑根据自身对教学发展方向的把握、对教学实际的研究,寻求与技术商和渠道商的合作,将拥有的优质资源进行拼接、集成、改造,打造适应“智慧教育”需求的“智慧教辅”产品,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2. 引导用户差异竞争 数字教辅的发展已有数年,带有统计分析功能的设备并不鲜见,教师们大都已习惯使用。“智慧教辅”产品的实施初期也遇到阻力。但同类产品,要么有平台无资源,内容需教师手动输入;要么有资源无平台,资源海量但不精准,也缺乏必要的分析。 有平台有资源的“智慧教辅”就与其形成明显差异,它将习题系统、评价系统、管理系统三合为一,为教师提供了智慧教学环境。因此,需要强调上述设计在教学中的价值,拿出让人信服的实例、数据,配合一系列讲座,扭转教师的固有观念,激发他们使用“智慧教辅”的动力。 教育信息化对数字教辅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教辅不仅是运用技术,为纸质教辅提供补充资源;也不仅是提供海量素材,让用户自由选择; 数字教辅应当融合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智慧”导引,探索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的途径。“智慧教辅”任重而道远,期待业界的共同努力。